布衣江南

布衣江南,乃一玩家:玩字、玩印、玩紫砂。朋友错爱,好称江南。江南乃三无产品:无钱、无名、无职称,乃一俗人耳。江南玩壶,只玩文化,故有三不论:问壶者不论;问价者不论;问人者不论。乞谅!江南友多,友中喜壶者也多,故胡乱写些,今一并发于众网友,以乞众网友在茶余饭后,图一乐而! 江南“胡”说皆为原创,切勿模仿。如若转载,烦请注明

壶之殇 篇三 型之殇

壶之殇                    篇三 型之殇 - 布衣江南 - 布衣江南

 

  

壶之殇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----写给那些读壶的朋友们

 

篇三

型之殇

相信大家都听说过“曼生十八式”。那“曼生十八式”究竟是哪十八式呢?张三有张三的说法,李四有李四的理解,谁也没有说清楚过。以至于后来又有二十八式、三十八式、四十八式等等说法。我曾经就曼生壶写了一些考证性的文章,对曼生壶的来历和文化作了些解读,其中就有部分是关于曼生壶的器型问题。当然,曼生到底设计制作了多少款紫砂壶,现在一时也说不清楚。但我相信,之所以会形成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,一定是对紫砂壶历史了解的匮乏。

紫砂壶的历史并不长,有确切记载的也就五百来年。虽经历明、清的交替,历史上流传下来有名有姓的制壶者也不过百余位而矣。仔细审阅这些人的紫砂壶,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紫砂壶的器型来源于生活!那如今的紫砂壶呢?

随着市场的繁荣,从事人员的增加,如今的紫砂壶数量之巨大,品种之繁多,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的。但就紫砂壶的器型来说,存在两个问题:学古不古;创新不新。

一:学古不古。

翻开历史,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。紫砂壶也是如此。虽然前人制作的紫砂壶无论器型还是数量都非常的少,但许多器型成为了经典,仍然为现代人所喜欢。我个人也认为,无论是作为商品还是艺术品,前人的紫砂壶都有我们可学习和借鉴之处。但是,学“古”,你得先懂“古”。不懂,如何学?以前曾写过一篇《紫砂壶的前世今生》,以个人的观点分析了一部分紫砂壶的来历。总体感觉,前人的紫砂壶都来源于生活。是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器具、瓜果、景观等来仿制紫砂壶的。了解了这些,我们在学习仿制前人的紫砂壶时,就有据可寻了。反之,如果不了解这些,有可能就会闹笑话了。记得2014年宜兴搞了个“十大传统紫砂壶”的评比,排名第一的是“曼生石瓢”。且不说此石瓢是否为曼生所制,但就评语来说,就觉得有些可笑:此壶仿箬笠。石瓢仿石銚早无疑义,怎么可能仿箬笠?可在这样一个大型的专业评比中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,不得不让人深思。(关于此石瓢,可参阅《曼生石瓢的“N”个谜》一文。)

如今的紫砂壶,还是是仿制前人为主。一是因为大部分紫砂壶还处于低端商品,前人的经典容易被人接受;二是相对于创新来说,传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容易掌握。由于受制于传统制壶技术的缺失,其实,市场上仿制的器型是非常少的。常见器型无非如石瓢、西施、井栏、水平等等,而之所以给人以琳琅满目、眼花缭乱的感觉,主要是在壶的大小、颜色、制作者上面做足了文章。于是就有了张三石瓢、李四石瓢、王五石瓢之说;也或有了助工石瓢、高工石瓢、大师石瓢之说。其实,就器型本身来说,是没有根本的区别的。前人的紫砂壶器型还是很多的,但为什么有的器型不去仿呢?原因无非是前人有些器型工艺繁琐,如僧帽、传炉等,仿起来有难度。假使真去仿,这类壶的仿制成本又太高。出于商业的目的,制作这类壶的当然就不多了。也许有人会问,现在不是有机制、模型吗?仿起来还有难度?还真有难度,宜兴紫砂还真有这怪毛病,有些器型还真只能靠手工来完成。也正是出于商业的目的,现在宜兴的紫砂壶千篇一律,不管走进哪一家,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。但凡有些仿得不像的,还美其名曰:创新!

二:创新不新。

相信一定会有人说,我见过许多以前没见过的新壶啊。是的,市场上所谓的新壶的确也有。但当我们认真剖析这些壶的时候,发现此类壶无非属于以下几种情况:拼凑、乱改、臆造。

拼凑是最严重的。近几年来,紫砂壶很火。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。带来的后果就是,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。于是,许多人除了在成本和价格上动脑筋,在器型上也玩起了歪脑筋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现在可以看到许多壶型非常新颖。虽没有见过,但给人的感觉却似曾相识:壶身好像见过;壶盖好像见过;壶把好像见过。对了,此类壶就是这样拼凑起来的。井栏的壶身、梅桩的把、竹段的盖子,好一把创新壶啊。没见过吧?这类壶是非常低端,价格也不算高,倒也很受人喜欢。如果碰到泥料、工艺还过得去的,喝茶倒也没有问题。商品壶嘛,本来就是用来泡茶的。

而乱改的壶,一般就不是以商品壶的面貌出现了。做此类壶的人,一般都有名头的。当然啦,这类壶的价格也不低。我遇到个专门收藏石瓢壶的朋友,藏品丰富,石瓢壶的数量达两千余把。各种泥料、各种大小、各种名人做的都有。其中不乏有许多“创新石瓢”:四方石瓢、六方石瓢、八方石瓢、筋囊石瓢等等。其实,石瓢的器型来源是古代铜制的銚器。如果銚器也改成四方、六方、八方的,真不知道古人会怎么想?

臆造的壶,是“最高级”的。制作这类壶的人,名头一般也是“最高级”的。这类壶有个显著的特征,除了有故事之外,都显得很特别。关于此类壶,徐汉棠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:“这壶啊,其他都挺好,就是不能喝茶。”不能喝茶,那还是壶吗?其实,紫砂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泡茶实用器,不管你如何变化,这点是不能改变的。如果真改了,也就成了一种仅供观赏的工艺品了。这不,在宜兴紫砂展览馆入口,就有这么一件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茶壶,每天合影留念的人还不少。但是,这真的还算紫砂壶吗?

艺术的继承和发展,都必须经历学习到创新的过程。而如今的紫砂壶,由于过分注重利益的缘故,所以学古不古,创新不新,离艺术是越走越远了。

评论(2)

热度(3)